谁能想到,如今在全球26个国家开了近300家店、伦敦中国城门店开业当天下着小雨还能卖12万营业额的杨国福麻辣烫,早年在哈尔滨租了10年房,一年到头只赚3000块?
从东北街边的小摊子到全球近7000家门店的连锁品牌,杨国福的这碗麻辣烫,熬了整整20年,背后全是实打实的“笨功夫”。
01.
杨国福是黑龙江宾县人,家里6个姊妹,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——谁吃得快谁能多抢一口,吃慢了碗就空了。
19岁那年,他揣着一股劲去哈尔滨“漂”,一开始烤火腿肠,后来烤了5年鱿鱼。
展开剩余90%那时候他就比别人多琢磨一点:别人用铁板烤,一剁就出坑还粘料,他专门找钢板,烤出来的鱿鱼能挂上料,生意比旁人好不少。
但烤串不是长久事,他尝过四川来的麻辣烫,觉得这东西有戏,可没人教他怎么做。
2000年起,他在哈尔滨租了个750块一个月的地下室,一边接着卖烤串、炸臭豆腐(5毛钱一串,靠喇叭反复吆喝),一边偷偷研究麻辣烫。
那时候没任何现代工具,就用电饭锅煮豆瓣酱,把豆腐、海带扔进去,客人尝了说“齁咸”,他就拿回来重新调;炒草药料时没经验,把料炒糊了,捡回来再琢磨。
就这么“瞎折腾”3年,2003年9月6号,他终于开了第一家“杨记麻辣烫”。
那时候刚过非典,市场冷清,是他爱人劝他“不死就得活着,得吃饭”,他才咬牙租下200块一个月的门店——那时候孩子还小,一家老小要养,没退路。
第一天开店卖了380块,几个月后月营收就涨到了三四千块,这碗麻辣烫才算真正“立住了”。
生意好起来后,亲戚朋友都想跟着做,杨国福没多想就同意了。可后来发现“杨记”注册不了商标,干脆用了自己的名字“杨国福”。
2008、2009年,加盟到了高峰,门槛低得惊人:来公司简单培训下,拿块喷绘布当牌匾,领点料就能开店。
问题很快就来:加盟商不听管,自己外购便宜食材,有人甚至把一包料熬三锅,味道越来越差;更要命的是,食品安全没保障。
这时候杨国福想起母亲——当年母亲因为吃剩菜剩饭把胃吃坏,做了两次手术,62岁就走了。
他心里发狠:“食品这东西,不能含糊!”
2009、2010年,他咬牙停了加盟,一个一个找加盟商谈:要么服从管理、重视食品安全,要么合同到期就别做了。
最后清退了一半以上的门店,同时在哈尔滨建了第一家工厂,搞中央厨房——那时候他才明白,要想口味统一、安全有保障,必须把料包攥在自己手里。
也是从这时候起,“杨国福”不再是小作坊,开始往连锁品牌走。
02.
2012年,杨国福又做了个“冒险”改动:把原来的“大锅煮”改成“一人一锅”的金式麻辣烫。
以前大锅煮到中午,粉条、海带全糊在锅里,汤得重新调,客人体验差;改成一人一锅后,他搞了个立体展柜,客人自己选菜,想吃啥加啥,既干净又符合“各吃各的”的习惯——后来发现,这还特别适配老外的AA制场景。
这步改对了,2014年杨国福把总部迁到上海,2015年正式进入上海市场。
国内的运营模式也慢慢理顺:除了上海、新疆有几块直管区域,其他地方走“省份代理”,直营店屈指可数,但加盟管理严了不少——加盟商得答应“自己不吃的别给顾客吃”,每天传门店卫生视频,服装、服务都有标准;总部还有“飞行检查”,发现外购食材、偷工减料的,到期就不续约。
也是在这期间,他把麻辣烫的口味做细了:从最早的骨汤,到2019年上线番茄汤,再到后来的冬阴功、菌汤、花椒鸡,甚至研发了十几款无动物源产品。
以前按勺放料,现在用实验室量化,连盐的微量元素、辣椒的香度都要精准把控,这碗麻辣烫越来越“精致”了。
2010年后,杨国福开始琢磨出海,第一家店开在西班牙巴塞罗那。
刚开始老外少,30%-40%都是华人,他没底;可经营一年多后,老外占比涨到70%-80%,慢慢接受了这碗“能喝汤的麻辣烫”。
后来去德国杜塞尔多夫的门店,他很惊讶:90%都是本地顾客,不少人还学会了用筷子吃;伦敦中国城的店是全资自营,开业当天下雨,营业额就破了12万;在日本,门店排队能排两趟街,连刘亦菲、傅盛去日本都去打卡。
现在海外有三种模式:直营、合作、加盟。像伦敦、日本的部分店是直营,合作就是跟当地有资源的人搞合资(比如对方有房产、懂管理),加盟则是成熟市场的常规操作。
海外定价也不低,柏林二店的客单价是麦当劳的2.5倍——不是纯快餐,更符合老外“精致用餐”的需求,毕竟每人一个盆选菜,吃的是“自己的口味”。
2016年,杨国福计划在成都建工厂,一开始预算1.2亿,结果越建越“上头”。
光是土建就花了1亿,后来发现要达到30万级无尘标准,地漏得用防腐蚀、防异味的,一整套下来花了1600万;风送系统是从做保健品的厂家学的,光这套设备就4000万,加上配套的空压机、软件,成本又翻了一倍。
前后花了5亿,用了677天工厂才投产,现在能满足2万家店的需求。
厂里有实验室,用美国安捷伦的设备测食材的元素和香气,还招了博士、硕士搞研发——以前凭舌头尝,现在靠数据说话。
食材也都是跟大企业合作:番茄用新疆中粮的,丸子用海鑫、生龙的,都是国企或上市公司,从源头断了“不安全”的可能。
有人问他“花这么多钱值吗?”
他觉得值:“加盟商从我们这拿料,价格比自己买还便宜,没人愿意外购;更重要的是,顾客吃着放心,品牌才能走得远。”
03.
现在杨国福的加盟政策越来越实在:加盟费从2.8万降到6600块,每年只收5000块管理费;老加盟商开新店,装修费两年能返8-10万,回本周期大概一年,比很多餐饮项目都稳。
除了门店,他还盯上了零售:火锅底料、自热火锅、冲泡麻辣烫,在工厂建了三个直播间,自己偶尔也会去播。
计划15年把零售做到300亿,不搞代工,自己慢慢做——他觉得“只有自己做,才能知道顾客喜欢啥”。
现在杨国福和儿子分工明确:儿子是93年的,管运营和海外业务,找了不少海归做现代化营销;杨国福则盯着研发和原材料,经常去汉源看花椒、去宣威看辣椒,没事就泡在实验室调香料。
他说自己“退不了二线”,每天9点开始忙,要么见客户,要么盯研发,最晚的时候在车间配料到11点——对这碗麻辣烫,他还是“放不下心”。
从哈尔滨200块房租的小店,到全球近7000家店,杨国福的成功没什么“捷径”:
他懂“取舍”——为了食品安全,敢停加盟、清退半店;
他肯“投入”——花5亿建工厂,连地漏都要1600万的高标准;
他知“敬畏”——把自己的名字当商标,就不敢随便糊弄顾客;
他能“坚持”——研究麻辣烫3年,做连锁20年,还在一线盯研发。
他懂“取舍”——为了食品安全,敢停加盟、清退半店;
他肯“投入”——花5亿建工厂,连地漏都要1600万的高标准;
他知“敬畏”——把自己的名字当商标,就不敢随便糊弄顾客;
他能“坚持”——研究麻辣烫3年,做连锁20年,还在一线盯研发。
现在麻辣烫行业有16、17万家店,竞争激烈,但杨国福不怕:“当年研究3年麻辣烫,靠的是‘不糊弄’;现在做工厂、搞零售,还是靠‘不糊弄’。
只要把每一碗汤做好,把每一个细节做到位,这碗麻辣烫就能再熬20年。”
从东北的一碗热汤,到全球华人的乡愁,再到老外眼里的“中国味道”配资实力股票配资网站,杨国福的故事证明:再小的生意,只要用心做,都能做成大事业。
发布于:安徽省红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